永嘉学派研究前沿论坛举行!专家学者齐聚杭城“华山论剑” -凯发app

您现在的位置:凯发app首页 > 全民阅读>正文
永嘉学派研究前沿论坛举行!专家学者齐聚杭城“华山论剑”
来源:瑞安文明网发布时间:2022-09-19 08:57:00编辑:编辑

  9月16日下午,永嘉学派研究前沿论坛在杭州举行。现场,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社会科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就永嘉学派的深厚底蕴展开多方面对话,为全面解码瑞安和温州文化基因、文化根脉、文化底蕴提供社科思考和理论支撑。

  何俊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永嘉学派于新时代的精神力量 

  何俊认为,叶适在晚年著作《习学记言序目》当中,首先体现了他具有分析的、批判的理性精神。他的理性精神不是封闭的,也不局限于儒家思想之中,其儒家思想本位虽毋庸置疑,但其思想的形成、知识的视野是完全开放的,这种分析的与批判的理性精神在当下值得弘扬和继承。

  其次,该书充分体现了叶适对于历史的尊重,他把儒家奉为基本价值理念来源的六经还原为历史,把孔子塑造成总结和提升历史经验的思想家,对从古到宋的历史做了全面、完整的学习和研究,反映出他强烈的人文精神。人类的历史是围绕人文精神展开的文明过程,对历史的重视是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

  由此可见,叶适具有分析的、批判的理性精神和以史为鉴、关怀现实的人文精神,基于此,他的思想表现出了非常明显的特点:既富有理想主义又具有现实主义情怀。

  在世界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人类的未来似乎充满着不确定性,如何直面现实、面向未来?思考这个问题的重要智慧来源依然是人类自身的历史。此外,叶适在易学的研究中尤为强调“主阳说”,表明叶适认为,人类的文明进程无论处在怎样的艰难和困苦中,总会刚健有力地向前发展。何俊认为,在当今时代,能够体会叶适这样的精神对于我们尤为重要。

  周群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永嘉学派下行路线的深远影响

  周群认为,永嘉学派将浙东学派的基本立场用学术研究的形式加以论证并固定,走向“移风易俗”的下行路线,在政治上质疑传统观念,在哲学上确立了“形质”的本体地位,与明清之际的社会思潮相通,具备了“前近代思潮”的部分关键理论特征。  周群认为,永嘉学派在中国学术流派史、制度史等方面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在明初和清初的政治制度上尤为显著,体现在科考、铨选、历事监生制等制度中,并对诸多学术流派有重要影响。

  他介绍,永嘉学派义与利、理与欲的统一,与泰州学派的相关理论有相似之处。前者“上下一本”与后者“身与国家,一物也”不谋而合,皆重济世精神。永嘉学派的为学取向与现实情怀和东林学派的“尊经”思想与经世精神亦有共通点。此外,永嘉学派与浙东、浙西之学的共性则在于通经服古,重经史、重经世。其核心皆为民本。浙西学派的代表人物顾炎武政治思想的特色在于“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他设计的一套关于县官绩优世袭的制度,正是为了破除叶适所批评的“天下官无封建而吏有封建”的州县政治积弊。清代常州学派重视经史而求经世也隐然具有永嘉意脉。

  周群认为,虽然永嘉学派看似在历史中被提及不多,但在中国长期的政治运作、思想演变的过程中,其内在思想一直在持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陆敏珍 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永嘉学派礼学角度的创新研究 

  陆敏珍介绍,早在宋代就有人主张从礼学的角度去看叶适的学说。这项研究缘起于黄震的提法,他认为叶适所推崇的礼学是“文物制度之礼”,不是学究式的探讨,而是器用的救世之学。清代全祖望以“永嘉以经制言学之大旨”概括叶适的学问宗旨。在过去的研究当中,学者在分析永嘉学者思想之源的时候早已注意到经学和礼学。相关的言说,事实上都属于事功之学的范畴,属于其下附属的议题,而不是新生话题。

  宋代永嘉学者有相当多的礼学著述。陆敏珍从一个历史工作者的角度来看,如果要形成一个学术议题,而非一个小论题,最重要的是有待研究的对象所留存的一些有形材料。而永嘉学者在礼学上的研究与著述颇具集聚性效应,其中有很多人或是编撰有关《周礼》《仪礼》《礼记》的专著,或曾为“三礼”的相关著述撰写序文以讲明其中大旨。

  陆敏珍认为,一个地域内的学者群体,跨越时间差距,持续地关注三本礼学著作,这作为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现象,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研究的一个起点。在她看来,永嘉礼学研究的价值在于开创新议题,将永嘉学者礼学文献跳脱出事功之学的经典范畴,而从礼学的视角进行探讨,以期形成新的研究路径和新的叙述模式。

  王宇 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永嘉学派是宋代浙学集大成者

  王宇介绍,“宋代浙学”是由吕祖谦在南宋孝宗淳熙年间开创的,吕祖谦认为二程理学缺乏经世致用的本领,必须加以弥补。“宋代浙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吕祖谦、陈亮、永嘉学派(陈傅良、叶适)、吕祖俭。

  王宇认为,在浙学内部,永嘉学派首先解决了吕祖谦提出的“程学如何经世致用”的疑问,认为必须通过面向客观世界、获取客观知识的“学”来开展经世致用,通过制度改革,解决南宋实际存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危机。接着,永嘉学派回答了陈亮与朱熹“王霸义利之辩”中提出的“道如何行于天地之间”的核心议题,认为“道”是通过探索客观世界事事物物之理,日积月累的“学”(即学问思辨)而逐渐、逐步得到显明,并且在历史时空中得到实践的。

  在浙学外部,“以学致道”在对“道”的追求上,与程朱、象山形成了交集;在探索客观世界事事物物之理的“学”这一点上,永嘉学派又与朱熹形成了交集。而的“圣人之道”的信仰和追求,则是宋学各个流派,乃至宋元明清儒学一以贯之的主轴,故在叶适去世之后,永嘉学派在宋末以至晚清近代,都不乏知音和同调。

  因此,他认为永嘉学派是宋代浙学的的集大成者,叶适是宋代浙学的总结者。

  洪振宁 温州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温州市社科联原副主席、温大原温州学研究所副所长 

  永嘉学派在温州的传承与弘扬 

  洪振宁认为,永嘉学派以经世致用为基本特色。以经制求事功。十三经中,《礼》是经世之大经。永嘉学派学人治学重点是经学,以治经尤其是以治《三礼》《春秋》为重点。宋代有《太平经国之书》《东岩周礼订义》,至清代,温州学人继古开新,学术传统一脉相承,治《礼》学的著作,有《周礼正义》《周礼政要》和《礼记集解》。  永嘉学派的创立与发展,得益于考中进士的读书人,更得益于未考上进士长期留在温州民间的读书人。未仕之士,他们上书朝廷,就事关国计民生的多方面建言献策,他们著书立说,坚持进行学术研究,以此而济世,在自身生活与地方社会事务的经营中,体现了一种乐道安贫、为改善民生积极作为、以天下为己任的布衣精神。

  洪振宁认为,从宋代到清代,数百年间,温州地区众多的知识人尤其是历代的布衣,前赴后继,继往开来,不断地从地域学派中汲取思想资源与精神养料,弘扬开新精神与务实学风,以合群运作的方式,创造文化精品,建构精神家园。正是由于历代知识人的努力,使得这个区域的文化血脉一脉相承,学术命脉不断延续。经世思想成为区域文化认同与内聚的核心,成为这个地区人群共同的价值取向、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与心理认知的基本坐标,并在传承、创新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这个地区的地域性传统,逐渐形成了这个地区的“思想气候”,生成为这个地区的“文化土壤”。

© 2015-2022 瑞安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办 浙icp备第030140号
网络凯发app的技术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