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要老有所养,对老人生活上多加照顾。尊老,还要从精神上给老人以尊重和安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最大的问题,也许不再是缺吃少穿了,而是需要更多的精神上的安慰。“常回家看看”,唱遍大江南北,呼唤的是儿女对父母,也是年轻人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有三个家:娘家、夫家及自己的家。
小时候家境贫寒,父亲早逝,目不识丁的母亲独自承担家庭的重担,拉扯我们兄妹4人。长大后,怀着对梦想的追求,嫁给了远在广东服役的现役军人,成了一名军嫂。而丈夫的老家又在我市最偏远的山区——桂峰河上垟村(现为巾子山村)。家中有位年迈的父亲,独居。那时村里还没通公路,徒步上山要40分钟。现在即使通上公路了,可从瑞安市区到老家驱车也要1个半小时。为了照顾双方父母,我在三个家中不断来回“切换”三十余年。
翻山越岭五个小时,只为看老人一眼
1993年,我作为大学生扶贫干部被下派至西部山区龙湖镇。记得那天是冬至前夕,又是周末,为了陪老人过传统节日,中饭后从龙湖镇西村出发,先坐渡船,再换拖拉机,一路颠簸到枫岭乡。问过路后,从枫岭西龙村山脚开始爬山。刚开始还觉得轻松自在,可翻过一座座山坡后,发现前方的路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崎岖,仿佛是没有尽头。路上偶遇山民,问问路程,还远的很。冬天的山里,天黑得特别早。我看天色渐渐暗下去,山风凛冽,不免心里直打寒颤。“我必须要在天黑之前到家。”我一边鼓励自己、给自己壮胆,一边撒腿飞奔。沿着村民指点的路径,一路跌跌撞撞,在山上连跑带爬四个小时,终于在天完全黑下来前,跑到了山上的家门口。当我上气不接下气、神情狼狈地出现在公公面前时,老人家竟然呆了,不知所措。
不设寿宴改造桥,只为身后留纪念
夫家兄弟姐妹人口众多,家族有近百人,其中八九十人在国外,家庭和睦。每逢过年过节或老人生日,远方的亲人都会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赶过来,“陪老人吃一顿饭”成了一家人约定俗成的惯例。
2010年,公公九十岁,按照乡俗,要摆宴祝寿。为了体现新风尚,同时也帮助实现老人心愿,在其身后为世人留点纪念。在我先生倡议下,不摆寿宴,我们夫妻俩还发动兄弟姐妹,共筹集资金20万元,在村里的家门口造了一座桥,解决了当地村民出行和农作交通不便问题,成为一时美谈。
为长辈理发学手艺,只为老人留得尊严
晚年的公公,如风烛摇曳,加之阿尔茨海默症的摧残,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让老人能保持体面光鲜的容貌,我定期带上剪发工具上山为公公理发和修须,即使他极度不配合,但我还是想尽各种方法安抚他,直至将他打理得干干净净,并拍照让他“欣赏”。当他看见照片中容光焕发的自己时,会像小孩般发出开心的笑声。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来年,直到去年春天,101岁的公公寿终正寝,带着我理的发走得安详端庄。
母亲则与公公不同了。她对理发技术要求高。我总是担心,有一天,母亲也会像公公一样老得走不动了,走不出家门去理发了。去年夏天,我找到了理发师傅,要拜师学艺。当理发师傅了解了我的意图后,深受感动。不仅免费教我手艺,“出师”后还送我剪发工具。八十八岁的母亲最终还是住进了养老院,出门理发变得不是很方便了,我的一技之长发挥作用了,养老院里的母亲经过打理,显得格外的精神。(瑞安妇联)